人间四月天,江城美如画。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绿叶掩映,静谧肃穆。
武汉大学周恩来故居,珞珈怀抱,古朴典雅。
从1937年12月到1938年10月,抗战烽火中,周恩来曾在湖北度过10个多月时光,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夙兴夜寐、殚精竭虑。
如今,荆楚大地浴火重生,生机无限。
这一切,应如斯人所愿。
回眸过往,周恩来在湖北工作生活的点滴片段,让人感动敬仰,内心澎湃……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当年周恩来通宵酝酿社论的办公室就在4楼。(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供图) 送“孩子剧团”三种精神——
救国、革命、创造
武汉长春街57号,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曾是中共中央长江局的办公地点。
1937年秋,全面抗战爆发,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
当年12月18日,周恩来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团成员抵达武汉,住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三楼,有一间会议室。“在这里,周恩来、邓颖超等为‘孩子剧团’举行了一场欢迎会。”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馆长袁琳介绍,“孩子剧团”是抗战时期活跃于武汉的儿童团体。
欢迎会上,孩子们报告了从上海逃亡到武汉的经历,还演唱了团歌。
孩子们唱完歌,周恩来眼含热泪,他站起来对孩子们说:“儿童是社会力量的一部分,是抗日斗争中的一支小生力军。眼前的事实,你们的行动,都证明了这一点。你们要一手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一手创造新中国。我送你们救国、革命、创造三种精神好吗?”
“好!”孩子们齐声回答。
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孩子剧团”在汉口市青年会演出了《捉汉奸》《街头》等儿童剧,受到群众热烈欢迎。
在武汉大学三次演讲——
动员青年投身抗日洪流
今年4月28日,武汉大学周恩来故居再次修缮完毕,正式对外开放。
故居位于珞珈山南麓。1938年5月至8月,周恩来夫妇从汉口八路军办事处搬到此处居住。
周恩来通过多次演讲,动员青年投身到抗日的革命洪流之中,或宣传党的抗日政策以及毛泽东的抗战思想。
应武大师生的邀请,1937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学校樱园学生饭厅二楼以“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和任务”为题进行演讲。
武汉大学档案馆馆长涂上飙介绍,演讲中,周恩来提出青年人不仅要在救亡的事业中复兴民族,还要担负起将来建国的重任。他号召青年到军队里去、到战地服务区去、到被敌人占领的地方去,从事救亡运动。
在武汉会战处于关键时期,为鼓舞斗志,1938年夏,周恩来在武大工学院前的大操场上进行演讲。由于要讲的内容太多,连续讲了两个晚上。
据他身边工作人员廖其康回忆,演讲中,学生们不时提问,希望讲一讲延安的情况。
周恩来高兴地说:延安是党中央、毛主席的所在地,是共产党领导抗日的模范根据地。那里没有贪官污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他希望广大青年直接奔赴抗日前线,为抗日服务。
1938年秋,周恩来又在樱园学生饭厅二楼进行第三次演讲。
“通过他的演讲,要求去抗日的学生越来越多。”涂上飙说,受周恩来演讲的影响,有一批学生纷纷去往抗日前线,后来都成了抗日骨干分子。
1938年5月至8月,周恩来、邓颖超夫妇从汉口八路军办事处搬到珞珈山居住。图为二人在寓所前留影。(武汉大学档案馆供图) 酝酿一夜的社论——
“武汉终究要回到中国人民手中”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4楼,是周恩来的住所兼办公室。
两张简朴的单人床,一张桌子,一个砚台,一盏台灯。
“就在这盏台灯下,周恩来同志在武汉沦陷前最后一夜熬了个通宵。”袁琳说。
那是1938年10月24日夜晚,武汉虽已入秋,但依然燥热。除了闷人的天气外,战局变化也让人揪心,日军兵临城下,武汉失守在旦夕之间。
灯光下的周恩来苦苦思索着,此刻他在酝酿一篇社论——马上要见诸《新华日报》的《告别武汉父老》。
袁琳说,周恩来希望这篇社论里既要体现出革命者战斗的宣言,又要倾泻出告别武汉的款款深情,更要鼓舞民众的斗志。
抗敌宣传活动中浩浩荡荡的队伍、冼星海指挥的万人大合唱、轮渡上的抗战歌曲、大街小巷的献金热潮……多少群情激奋的日日夜夜,涌上周恩来的心头,他的眼睛湿润了。
“多么好的城市,多么好的民众,明天就要告别了,但这只是暂时的,胜利最终是属于我们的,这一点要告诉我们的民众,要对抗战的前景充满信心。”周恩来忽地站立起来,吩咐秘书陈家康一起到报社,他要把这酝酿构思了一夜的社论亲自口授给报社,出版好武汉沦陷前的最后一期报纸。
10月25日,《新华日报》社论《告别武汉父老》郑重宣告:“我们只是暂时离开武汉,我们是一定要回来的,武汉终究要回到中国人民手中。”
周恩来安排报社最后一批人员撤退后,才撤离武汉。
来源:湖北日报 制作:罗贝 | 编辑:方丹 | 责编:方军 出品:蔡甸区融媒体中心
您有新闻线索,请联系我们: 热线电话:027-84942678 投稿邮箱:2187431778@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