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丨蔡甸金鸡村:“撂荒地”再生“金” 变身希望田

[复制链接]

今年春耕农忙以来,蔡甸区侏儒山街道金鸡村两委班子奔走在村里的撂荒地现场,多措并举推动撂荒地整治。该村实行土地集约化管理的模式,盘活近1000亩的零星撂荒地,发展“稻—鳅—蛙”和“藕—鳅—蛙”套养特色产业,让撂荒地再生“金”,为乡村振兴添活力。


114821uzg4f6rr8r504548.jpg

“藕—鳅—蛙”养殖基地


近日,记者在侏儒山街道金鸡村看到,两处连片的水田里分别种植水稻和莲藕作物,在农民的精心打理下,田间作物长势喜人。


据了解,金鸡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村,有着20多年种植藜蒿和西甜瓜的丰富经验,但农业产业结构过于单一。近年来,劳动力老龄化加之收益有限,导致一些较偏远、缺乏灌溉水源的地块撂荒了。


“撂荒地的复耕复种关乎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我们绝不能拖后腿!”


侏儒山街道金鸡村党支部书记李超群说,经过多方考察认证,决定引进种养新模式,提高农民的收入,延伸农业产业链。


114821ndjgggq1dvzfj4os.jpg

农民正在进行前期翻土,准备复耕


如何向撂荒地要效益,

促进撂荒地重现生机?


经该村排查摸底,全村共有零星撂荒地近1000亩,村里根据土地耕作层和土质特征,规划、充分整合土地资源,将愿意耕作的农户调整到规划区域,集中连片流转农户土地,解决了单家独户因耕地零散、成本高,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零星撂荒的问题。


该村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走出去”学习取经,与农业科研院所合作,引进先进种养经验,新建“稻—鳅—蛙”套养基地、“藕—鳅—蛙”套养基地各500亩,实现零星撂荒地“应种尽种”。


114821vjke0602kkpg8qe6.jpg

泥鳅苗


李超群说,选择“稻—鳅—蛙”套养模式,是因为村里土地经过多年的耕种,出现了严重的板结和酸化,种植水稻改良土壤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通过配引泥鳅可提高单产面积的经济效益。


同时,泥鳅在稻田里吃微生物、浮游生物,产生的排泄物又为水稻生长提供良好的生物肥,形成优势互补的生物链,实现生态高效,一田多收。


蔡甸区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负责人刘立军表示,金鸡村通过村集体流转领办的方法,不仅有效解决了零星撂荒地的问题,整合土地资源,还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将撂荒地变成农民的“致富田”和“希望田”。



源:蔡甸融媒记者 吴亭 杨铭

制作:方筱玥 朱清洋 | 编辑:方丹 | 责编:方军

出品:蔡甸区融媒体中心

版权声明:此文为原创作品,转载须获授权,否则视为抄袭侵权。


您有新闻线索,请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027-84942678

投稿邮箱:2187431778@qq.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官方微博
智慧蔡甸
模板大全
智慧蔡甸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