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蔡甸区奓山街道的星光村,十多年前还是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通过党建引领、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同时发挥联村抱团优势,如今的星光村,带领周边多个村走出了共同致富的“新路子”,成为名副其实的“明星村”。
走进星光村,道路宽敞整洁,绿树环绕着一栋栋错落有致的居民楼。而以前提起星光村,人人都知道那是个穷湾子,“田不平,土不沃,种地全要看天收”。
2007年村两委班子换届后,新上任的村两委班子每天挨家挨户走访村民,拉家常、聊心事、听意见,还自费到外地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
奓山街道星光片区党委书记左少平说: 要求群众做到的,我们党员必须做到;我们党员要做到的,我们干部必须要做到;干部要做到的,书记带头要首先做到。(我们)走了最扎实的步子,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人心齐,泰山移。在党建引领下,星光村逐步摸索出了一条“整村搬迁-盘活土地-发展产业-农民持续增收”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土地归集后,村里统一建房,村委会班子成员让群众先住先选。全村七成以上的村民搬进了“小洋楼”,而班子成员一律选择了当时没有电梯、位于顶层的还建楼房。
村干部和村民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村级经济也飞速发展起来。把握迁村腾地机遇,星光村建成800亩的村级工业园,引进企业27家,建成1200亩的星光国际建材城,流转10000亩土地建设现代都市农业园。由工业园、农业园、商业园和星光社区组成的“三园一区”,让该村实现村集体收入、上缴税收实现“双过亿”,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舒心。
“一周上五天班,下班时间点也比较好,5点多钟下班孩子刚好放学,也可以照顾小孩、陪伴老人”,星光村村民章铭说,“近两年来,回家上班的人比较多,都不愿意到外地打工了”。
“我们现在变成了新型的武汉人,武汉没有的,我们有;武汉有的,我们更有。我们生活在这个村,非常幸福”,星光村村民康艳桥说。
复制“星光模式”,2010年,奓山街道以星光村为主体,联合周边的红焰村、新安堡村成立星光片区联合党委。两年后,邱林村和三红村也主动加入。星光片区联合党委选派片区优秀党员担任薄弱村村支书,以“头雁”引领村民奔小康。
星光片区联合党委委员刘汉娥说,“把村里年轻的人安排到工业园上班,让他们在家门口打工,不用出去打工,村湾不至于都是留守老人和妇女儿童”。
三红村村民张锦华感叹地说道,“刘书记来我们村之后,我们基层年轻化、党组织年轻化,解决了我们生产用电用水的难题,2020年12月份,有六个小组土地已经全部征收”。
通过设立片区联合党委、组建股份制集团公司,星光片区所辖各村“两委”干部在村集体企业“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依靠抱团发展、资源共享,4个集体经济“空壳村”共引进工业项目82个,解决了3000多名劳动力的就业问题。2020年,星光片区实现工业产值36亿元、人均收入超过4.6万元。
星光片区党委书记左少平表示: 未来,将采取‘走出去、引进来’,去吸取其它地方的好经验,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继续前进,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更多的村民。 来源:蔡甸融媒记者 王娟 制作:刘毅 | 编辑:方丹 熊霞 | 责编:方军 出品:蔡甸区融媒体中心 版权声明:此文为原创作品,转载须获授权,否则视为抄袭侵权。
您有新闻线索,请联系我们: 热线电话:027-84942678 投稿邮箱:2187431778@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