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新面貌!值得期待的藜蒿梦!

[复制链接]

093517fo5o0h5ewhflzele.jpeg



藜蒿,原本是遍生湖乡的野生植物,细微质朴,却有着和普通植物不同特质的芬芳。

正是这种独特的味道,让藜蒿变成了一种凝聚着乡土情怀的植物。

“替村民把地种下去,把祖传的特色发扬光大”
一棵小小的藜蒿,承载着一个大大的梦想。
今天,我们为您讲述一位38岁女性农民的藜蒿梦。

093517agd4loxlx4slxgfd.jpeg
王敏

093517ls5d84hkh5bds8hx.gif
藜蒿种植基地

在蔡甸区侏儒街薛山村逐梦田园藜蒿种植基地里我们看到:一座座连绵的钢架大棚里,都种着绿油油的藜蒿。田边的水泥管道,正在给大棚里的藜蒿补水。

 

大棚业主——今年38岁的王敏告诉我们,要种好藜蒿,关键就是控制好水分:藜蒿,水不能多,也不能少。要精准控制。

 

王敏并不是薛山村人,她是11年前嫁到这里来的,从那时起,她就跟着公公婆婆一起种藜蒿。说起藜蒿,她的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吃藜蒿好,清热解毒利尿,润喉,明目。”


093517szataacttlcvtlaq.gif

在武汉市,蔡甸区是藜蒿的一个主要产区;“蔡甸藜蒿”是闻名遐迩的国家农业部地理标志农产品;而逐梦田园的藜蒿,又是蔡甸区优质藜蒿的一个代表。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薛山村本身就有种植藜蒿的传统多年种植让这里的农民积累了丰富的藜蒿种植经验;同时,王敏自己本人又非常注意学习现代化的农业知识和技术。
 
“我种藜蒿多年,一直虚心向村里老人请教,取长补短;同时也参加政府培训,跟专业老师学。”


图片
王敏接受采访


为了跟上现代农业的发展,逐梦田园合作社,还大量使用现代化的农机装备,比如配备了履带式的旋耕机、碎草机、割种机等等,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让她家种出来的藜蒿,品质更高。


王敏以旋耕机为例介绍:“采用进口机器,深耕机器,力度、深度更高,底层土翻起来,种出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薛山村的藜蒿种植面积,约有1300亩,其中王敏一家就有228亩,是种植的大户。


王敏讲述,她原本只种自家的几亩地,后来,随着村里种藜蒿的人慢慢变少,老一辈的没有力量自己种,年轻一辈也不愿意吃这个苦,纷纷外出打工,她就主动挑下了这副担子:“最先是公公婆婆的地给我种,后来,看到越来越多的地没人种,我就想要把这个事做下去,不要把地荒了,把地集中在我手里,发扬壮大,这一干就是11年。”

 


093517tus5xd4kuwvrw5us.jpeg


王敏今年38岁,她说话快人快语,做事也十分干练。

现在,她不光承包着村里的200多亩地种藜蒿;还投资30万元,建造了自己的小型冷库,就是为了把藜蒿保鲜外运,创造更高的价值。

目前,她的基地,年产藜蒿100多万斤,不光供应本地,还远销全国多个省市,年产值超过500万元。

093517hi33mb9yr9mgbdgz.gif
小型冷库

在产业做大的同时,王敏还把同村无业的村民,请到家里来,帮忙做藜蒿的分选、包装等工作,带动他们就业。

093517oms8r8vhjvprvf8d.gif
村民分选包装藜蒿


在分选包装现场,村民方桂英说:“家里有4亩地,原来是自己种,一年两三万收入。后来把地流转出来,人到这里打工,收入差不多,但是自己不担风险,觉得挺好的。”


093517nbjbeyz00sgjbb1j.jpeg

村民方桂英接受采访


王敏介绍,近期,她已经注册了一个名为“壹生鸿”的品牌,专门做有机藜蒿,走高端路线;并且,她还新规划了100亩地,准备做现代化高科技农业。


她说,这就是她的农业梦。




武汉广播电视台

制作:方筱玥 | 编辑:方丹 熊霞 | 责编:方军

出品:蔡甸区融媒体中心


您有新闻线索,请联系我们:

热线电话:027-84942678

投稿邮箱:2187431778@qq.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官方微博
智慧蔡甸
模板大全
智慧蔡甸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