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档案馆工作人员吴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湖北武汉地区的活动,是从‘武昌黄土坡27号’开始的。它是上世纪20年代,湖北省级地方组织——中共武汉地方委员会机关所在地,是很多革命先驱学习和战斗的地方。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都在这里工作过。这里也是革命先烈黄负生的家。”黄负生,武汉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也是中共武汉地委的“奠基人”之一。1891年7月出生于湖北武昌,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就学于武昌昙华林工业传习所期间,辛亥革命爆发,黄负生投笔从戎,参加了学生新军。革命成果被篡夺后,黄负生于1913 年来到私立武昌中华大学(今华中师范大学)任教,讲授国文,与青年导师恽代英共同创办“互助社”及利群书社。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武汉新闻史研究学者 付登舟:“他的主要功绩在于创办了《武汉星期评论》,这是中国共产党比较早期的刊物。任何一场革命运动必须要有革命的宣传,当时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办刊办报。《武汉星期评论》在早期对动员整个武汉的教育界、思想界、学生界,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当时的中共武汉地委,黄负生任宣传委员,由于党的活动经费有限,黄负生当时在武汉的多所学校教书,拿到的薪水除了养家外,省吃俭用全部用来办刊。黄负生外孙黄子江:“我母亲有时候在日常生活中对我说,我外公当时住在武昌的黄土坡,每期他都要赶到汉口的印刷厂去做最后的定稿、校印工作。当时过江坐划子5个铜板,坐火轮要200个。他多半晚上在武圣门坐最后一班小划子顺江而下返回武昌黄土坡。他那个时候日子过得很艰苦。”长期超负荷的工作,黄负生严重透支了身体,患上肺痨。1921年冬,因为《武汉星期评论》刊载了武汉教育界人士公开武昌中华大学与当局相互勾结、徇私舞弊的文章,惹怒了校长陈时等人。在军阀庇护下,陈时召开“批斗大会”,威胁、逼迫黄负生交出作者名单,但黄负生不为所动。黄负生外孙 黄子江:“我外公说,‘主编有权保护一切投稿人的安全,这是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我们要维护投稿人的言论自由。至于文章里指的是谁,在座的诸位心里都明白,不用我来解释。你们的行为已经做出了回答。’”陈时听后恼羞成怒,派人连吼带骂,将黄负生推出会场,身体本就不好的黄负生从此一病不起。1922年初,武汉的腊梅还在怒放,时任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书记的毛泽东途经武汉,在黄土坡武汉区委机关里住了半个月。当时,毛泽东翻阅了大量的《武汉星期评论》和黄负生的诗文、政论,当听说黄负生为革命呕心沥血,历尽艰辛,大为感叹。武汉革命博物馆馆长、研究员 高万娥:“毛泽东在黄土坡停留期间,想起早期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湘江评论》的主持人之一的蔡和森同志,他觉得黄负生与蔡和森有许多相似之处,随之赞誉道:‘湖南有个蔡和森、湖北有个黄负生’。所以这是一代伟人对黄负生短暂的革命一生的真实评价。”“哎!这样的社会,这样的环境,杀人的利剑四方八面密如雨点似地向我刺来;我是已经无抵抗力的人,可怜我是失败了!……推翻现制度,建设新社会,除了诸君,还有谁呢?我深望诸君切实负起这重担子,向着腐旧而万恶的社会,勇猛地开放九十九生的大炮大大地轰斗起来……”黄负生的病情一天天沉重起来,弥留之际,他想得更多的,还是“推翻现制度,建设新社会”,这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他挣扎着从病榻上爬起,写下这首《绝笔诗》,这位折骨为笔的呐喊者把满腔的热望都寄托在革命同志身上,他坚信革命必胜!革命的火种在血脉中赓续。黄负生的一双儿女黄钢、黄铁抗战时期经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被送到延安,在党的关心和教育培养下,成长为杰出的文艺工作者——黄钢是著名的报告文学家、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第一作者;而黄铁则是叙事长诗《阿诗玛》的第一作者。时至今日,祖辈们的故事还在口口相传,随之传承的,是革命的精神、信仰的力量。黄负生的外孙、黄铁之子黄子江:“我母亲(的)父亲给她的、她(我母亲)给我的,我给我的子女的,都是正能量的东西,我觉得她(我母亲)从她父亲那里继承下来的是对革命的信念,我从我母亲这里继承到了对人生的坚强。” 回望共产党人永不褪色的初心
来源:湖北之声
制作:方筱玥 | 编辑:方丹 熊霞 | 责编:方军 出品:蔡甸区融媒体中心 您有新闻线索,请联系我们: 热线电话:027-84942678 投稿邮箱:2187431778@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