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笔耕传知音 《凤尾寒》续写千年荆楚情

[复制链接]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122546z047ego777mqgkii.jpeg


春秋时期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之谊,在蔡甸传唱至今。时隔千年,这段知音传奇被赋予新的生命——蔡甸作家刘世核、刘凯父子历时四年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凤尾寒》出版发行,让知音文化在当代绽放新的光彩。


笔耕不辍的“知音之约” 

122546mwep4hsd4dbbz2kb.gif

122546ydchbqryshsxmmyy.jpeg


一本泛黄的手稿,一管褪色的钢笔,一方堆满楚辞典籍的书桌......在蔡甸作家刘凯的家中,这些静默的物件,无声地见证着两代人与知音文化跨越半生的深厚羁绊。其父刘世核生前创作的《凤尾寒》,不仅将“伯牙子期”的传说巧妙融入春秋楚国的历史长卷,更以父子接力的方式,为千年知音文化注入全新的血脉。


122546oeuumzueruzreo2o.jpeg

刘世核在伏案写作


2015年,七旬高龄的刘世核决心以小说形式弘扬家乡知音文化。不懂电脑打字的他,每日伏案执笔,用传统手写的方式记录灵感。即便中风后手脚不便,他仍坚持创作。“父亲病痛缠身,却从未言弃。那些年,我回家总见他伏案写作的侧影,稿纸上的每一笔,都浸透了他的执着与热爱。”刘凯抚摸着父亲留下的45万字手稿,言语间满是敬意。


122546vrhup691sha5pzap.jpeg
122546okii5zsiky307b36.jpeg

刘世核的老照片


手稿中夹着几张老照片,定格了刘世核人生中的“知音”瞬间:16岁入伍时,连长慧眼识才,推荐他进入师部宣传科;转业后,宣传部部长亦师亦友,父亲临终前更以挽联相送。这些跨越半世纪的知音情谊,最终化为《凤尾寒》中的铿锵文字。“他将对知音的感念,悉数写进了楚国的烽烟岁月里。”刘凯翻开父亲未刊作品《仇杀孙传芳》《贱三爷传奇》——这些以蔡甸历史人物为原型的故事,正是父亲为《凤尾寒》埋下的文化伏笔。


穿越时空的文化解码

122546wihdfilqddfzd4il.gif

《凤尾寒》以伯牙子期传说为骨架,将故事的血肉深植于蔡甸水土。小说以春秋楚国兴衰为宏大背景,围绕子期与伯牙的成长、结谊徐徐展开,穿插动人的爱情故事,既讴歌“仁义信”的传统美德,亦从侧面揭示楚国由盛转衰的历史镜鉴。


122546v5i815evenhtrbai.jpeg


为增强小说的历史代入感,父子俩搜集了蔡甸乃至汉阳大量有关知音文化的资料,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细致梳理,引用了这一历史背景下发生的一系列历史典故,植入了蔡甸地区的大量传说、地名和人物,力图为读者呈现一出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故事,也为蔡甸地域文化的宣传推广贡献一份力量。


传承历史的文化新生

122547sccbz66z01ovbono.gif
122546oxb5bx147t5tu8yd.jpeg

刘世核与外孙合影


2023年父亲刘世核离世后,刘凯接过了传承棒。他向记者展示父亲最后的笔记:“待时机成熟,将此作搬上荧幕,让知音文化走向更远。”在刘凯眼中,知音精神不应只是尘封的历史符号,更应成为当代青年的精神坐标。


在快节奏的流量时代,《凤尾寒》的诞生像一曲舒缓的慢板。当刘凯将父亲的手稿一页页数字化时,那些力透纸背的撇捺,恰似新时代对古老知音文化的郑重应答。或许真正的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让文化基因在当代土壤中萌发出新的生机,生长出新的年轮。



来源:蔡甸融媒记者 尹会凌  涂朵

制作:方筱玥 | 编辑:熊霞 | 责编:方军

出品:蔡甸区融媒体中心

版权声明:此文为原创作品,转载须获授权,否则视为抄袭侵权。

您有新闻线索,请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027-84942678

投稿邮箱:2187431778@qq.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官方微博
智慧蔡甸
模板大全
智慧蔡甸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