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近年来,蔡甸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推动水产养殖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提升,全区淡水养殖业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
日前,记者走进武汉市得民特种养殖有限公司的工厂化繁育车间,一排排孵化池整齐排列,纳米增氧机不停输送氧气,小小黑色鳜鱼苗在水中自由游弋。“循环水育苗即在室内的育苗车间中增设水处理系统以及加温、增氧设备,让水质处于恒温、稳定、干净的状态,以达到尾水零排放的效果,适合高密度养殖。”武汉市得民特种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徐麒麟介绍,“同样的水体,循环水养的鱼苗产量可以提升3倍以上。”
目前,武汉市得民特种养殖有限公司已建成了鳜鱼、鲈鱼工厂化繁育苗种设施,实现了苗种工厂化繁育,年繁育量达3000万尾,突破了蔡甸区鳜鱼、鲈鱼养殖苗种长期依赖外购的瓶颈。
走进武汉市品源盛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水产养殖基地,记者看到,一个个圈养桶整齐摆放,桶中鱼儿翻腾跳跃,工人正在对桶内的马口鱼生长情况进行观测记录,并定时投喂饲料。和传统的外塘养殖模式不同,该基地通过绿色圈养模式,不仅大幅提升了养殖收益,同时达到了养殖废弃物的“零排放”,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丰收。
据介绍,圈养桶的底部设置了锥形集污装置,可高效率收集残饵、粪污等废弃物,然后再通过岸上的吸污泵,将鱼的粪渣抽至50米开外的水处理系统进行沉淀和过滤,过滤后的尾水再经过人工湿地进行净化,净化水可实现循环养鱼。此外,每个鱼池还配置有传感器,用于检测水质、溶氧、温度等。相比于传统养殖,池塘“零排放”圈养系统可以实现精准投食,不仅降低了饲料成本,在精细化养殖管理方面也有效地节省了人力成本。
“这里养殖的鱼,鱼肉没有土腥味,肉质鲜嫩,口感更好,长得也好,刚上市就很受市场欢迎。”武汉市品源盛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利军说,“目前我们一共有180套圈养桶,还养殖了大闸蟹、小龙虾、鳜鱼、花鲢、匙吻鲟、长吻鮠等淡水产品。”
高效设施渔业绿色循环养殖应用,为推动渔业绿色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蔡甸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蔡甸区依托优质水资源,探索推广绿色高效设施渔业养殖新模式,推动传统渔业转型升级。目前,全区池塘“零排放”绿色圈养模式累计推广415套,养殖效益较传统养殖大幅提升。全区建成高效设施渔业养殖示范基地11个,包含池塘流道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陆基圈养桶等设施34087立方米。设施渔业经营主体共12(含重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