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蔡甸区坚持创新引领,加大渔业科技推广力度,重点围绕适养品种筛选与选育、生产管理、智能投饲、疫病防控、尾水处理等关键环节开展技术攻关,推动渔业提质增效。
近日,记者走进蔡甸区张湾街道的恒宇信科技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温控大棚中,工作人员正在投喂刀鱼。
作为湖北首家“长江三鲜”繁育中心,该合作社自2013年成立以来,致力于开展长江特色鱼类繁育、养殖的技术攻关,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先后成功繁育养殖长江刀鱼、河豚和鲥鱼,存活率均达90%以上,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野生刀鱼‘出水即死’,即便经过人工养殖,出水后进行转运的存活时间也不超过2小时。”该合作社负责人陈国荣告诉记者,合作社不仅成功繁育出刀鱼,还对其环境适应性进行了改良,使其出水存活时间可延续到24小时,具备了运输至外省销售的条件。
“‘长江三鲜’齐聚武汉,是我创业以来最自豪的事情。”陈国荣对未来充满希望,“将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也会为周边符合养殖条件的养殖户免费提供技术支持,让更多人能品尝到长江特色鱼类。”
武汉震燕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在蔡甸区侏儒山街道群力村流转池塘(稻田)3000余亩,近年来一直专门从事水稻、莲藕、小龙虾等种植养殖。此前,由于养殖品种单一,不重视品种更新换代,导致小龙虾品种种质资源退化,虾产量不断下降且商品虾规格小,集中上市卖价低,经济效益总体偏低。
2022年起,武汉市农科院水产所水产特色养殖课题组和武汉震燕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开展“稻—虾—憨”高效种植养殖模式研究项目,优化产业结构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在武汉市农科院水产所专家的指导下,合作社从沙塘鳢苗选择、病害综合防控、水质绿色调控、适口饵料鱼的配备等主要技术要点入手,精准投喂、精细化管理,2023年,80亩试验田喜获丰收。合作社负责人雷四斌跟记者算了一笔账,稻田6米的环沟里养沙塘鳢,卖不完的小虾是沙塘鳢的食物,因为养了虾和沙塘鳢,稻田里施肥用药都减少,降低了成本。沙塘鳢总产量约3500斤,总产值超过30万元。
武汉市农科院水产所负责人介绍:“‘虾—稻—憨’综合种养模式,将‘虾稻轮作’技术和‘稻鱼共生’技术两种种养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稻田的生产潜能,错峰种养小龙虾、稻、沙塘鳢,避开虾、稻、鱼相互争夺稻田营养的局面,最终实现增产、增效,充分发挥物种间互利共生的作用。”
2024年 蔡甸区鱼池养殖面积中 名优水产品养殖面积近8.4万亩 名优水产品养殖面积占比76% 水产品总产量达7.7万吨 鱼苗生产19.65亿尾 鱼种投放2.05万吨 渔业总产值达到28.47亿元
占农业产值三分之一
近年来,蔡甸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渔业科技为支撑,积极实施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着力转型升级,全区淡水养殖业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
来源:中国渔业报 制作:方筱玥 | 编辑:熊霞 | 责编:方军 出品:蔡甸区融媒体中心
您有新闻线索,请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027-84942678 投稿邮箱:2187431778@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