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们迎接春天的一场仪式 40多年来 义务植树已经成为 我国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 一项重要活动 在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今天 每种一棵树 就是在以实际行动践行“碳中和” 都是在身体力行地在守护美丽家园 但是,你知道吗? 不是所有林,都叫“碳中和林” 在蔡甸区 嵩阳山被列入首批碳中和林基地
相关数据显示,嵩阳林场碳中和林基地去年新增森林碳汇600亩、森林抚育1000亩。如果按每亩碳中和林每年可中和二氧化碳1—1.4吨、每个成年人每年呼出0.33吨二氧化碳来计算,这1600亩林地相当于“中和”了4800个成年人一年呼出的二氧化碳。嵩阳林场正在用自己的力量,积极尝试更大地发挥森林碳汇作用。
3月9日,记者在嵩阳林场碳中和林基地植树现场看到,百余名志愿者们挥锹铲土、扶苗填坑,顺利栽下了一株株树苗。经过一上午的辛勤劳动,几百余株树苗正式“安家落户”。据悉,一棵树一年可吸收并储存4至18千克的二氧化碳,这些小树苗不仅为环境增添了一抹绿色,更是践行着减污降碳、守护环境的使命担当。
2021年,蔡甸区嵩阳山、新洲区将军山成为武汉首批碳中和林基地后,“认养一棵树”等种植新模式不断涌现,嵩阳林场每年的义务植树量均达1万余株以上,参加义务植树达5万人次。全社会增绿、爱绿、护绿风尚日渐浓厚。大家以实际行动守住大地勃勃生机,为碳中和贡献一份小小力量。
蔡甸区嵩阳林场负责人高进德介绍,树木通过光合作用,把空气中的碳吸收后,形成固体的碳水化合物,存储在自己身体这个“仓库”里,这个过程称为“固碳”。由此,这些树木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称为“碳汇”。植树造林,可以大量吸收二氧化碳,被认为是“碳中和”最经济的一种手段。
今年嵩阳林场碳中和林基地计划栽种400亩、3万株树苗,主要为中山杉、乌桕、枫香、香樟等树种。这些树木以混交林方式、间隔式种植。加上去年栽种的秤锤树、金丝楠木等珍稀树种,整个林地将兼具更好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以及科普价值。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落实中,一棵树可以发挥很大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并固定在植被与土壤中排出氧气,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行动。”高进德介绍,嵩阳林场现有林地面积1.2万余亩,森林面积1.11万亩。目前,森林生态系统较为稳定,绿色生态价值尤其是碳汇生态效益正在显现。
近年来,蔡甸区在打造绿色发展先行区方面,持续巩固提升生态环境品质,完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进一步深化城市生态内涵,已形成10分钟“见绿”活动圈。今年,蔡甸区将突出生态提优城市品质,深入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森林质量、“村增万树”三大行动,森林质量提升1200亩;同时,还将进一步挖掘绿化空间,持续扩大嵩阳林场义务植树基地影响力,“植”力碳中和。
来源:蔡甸融媒记者刘婷 辜子琦 摄影 罗贝 刘毅 制作:舒畅 | 编辑:方丹 熊霞 | 责编:方军 出品:蔡甸区融媒体中心 版权声明:此文为原创作品,转载须获授权,否则视为抄袭侵权。 您有新闻线索,请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027-84942678 投稿邮箱:2187431778@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