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三个新城”  蔡甸区争创武汉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复制链接]

未来5年

武汉市将基本消除劣Ⅴ类湖泊

全面建成40个湖泊公园

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达到15平方米/人……





8月19日,记者从武汉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市近日出台《武汉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力争到2025年创建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182044eopwkp3qphpwnkkk.jpeg


发布会现场



《纲要》明确,

到2022年,全面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达到40.20%和36.15%。

到2023年,全市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达到100%。

到2025年,基本消除劣Ⅴ类湖泊,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全面推进国土绿化,启动“村增万树”行动计划,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人,基本实现“应绿尽绿”;大气、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提升到61%。

《纲要》提出,

“十四五”期间,武汉将新、改建自然公园10个、郊野公园20个、城市公园60个、社区公园及口袋公园300个。


重点建设临江、环湖、沿河公园,中心城区40个湖泊公园全面建成,其他湖泊逐步建成郊野公园、自然公园,不断提高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及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


182044njwo5o7o7jo9zoje.gif

据了解,《纲要》提出了8大类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亮点工程。包括长江水生态修复、东湖绿心生态保护与综合提升、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等5大重点工程和“百里长江生态廊道”“中法武汉生态城”“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等3个品牌工程。

同时,武汉将优化完善考核制度,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在党政实绩考核中的比例超过20%。制定完善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实施细则、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对造成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生态严重破坏的依纪依法严格问责、终身追责。

据悉,《纲要》围绕健全生态制度、巩固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空间、发展生态经济、践行生态生活和弘扬生态文化等六大领域涉及我市的37项创建考核指标,制定了90余项具体工作措施,力争到2025年把武汉建成“天蓝、地绿、水碧、土净、城美、民富”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近年来,生态环境部组织并命名了四批共262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深圳市成为全国第一个获国家级命名的副省级城市,湖北省已有十堰市、恩施州等两个市州和10个区(县)获国家级命名。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称,今年,我市支持指导蔡甸区、黄陂区申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组织各新城区积极申报创建省级、市级生态乡镇和生态村。

下一步,统筹协调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各项工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将“规划图”变成“施工图”和“实景图”,为把武汉市建设成为引领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核心城市、具备生态竞争力的国家中心城市和具有滨水生态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和环境支撑。
 

十大“绿色行动”


我市将开展十大“绿色行动”,让广大市民真正成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参与者、实践者和受益者。

这些行动中包括,鼓励和支持大中小学生参与课外生态环境保护实践活动;推动党政机关厉行勤俭节约、绿色办公,优先选择绿色出行;动员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生态价值理念和生态文化传播;推进生态文明志愿者团队建设,打造武汉生态环保志愿者之家,构建生态环保志愿者联盟,建立武汉生态环保志愿服务网络平台。

另外,以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商场、绿色景区等绿色创建活动为载体,构建城市公园、校园、社区等全领域自然教育阵地。建设凤凰山、梦泽湖等生态环境教育基地以及一批碧水蓝天、低碳绿色生活、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环境教育体验展示馆,使其成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
 

推窗见绿、开门赏花


我市正通过规划建绿、拆墙透绿、拆迁还绿等方式,利用城市建设的一些边角余料、闲置用地等,大力推广建设口袋公园、社区公园,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实施绿化提升,拓展城市生态空间,让市民实现“推窗见绿、开门赏花”。

目前,我市正在编制湿地花城实施方案及专项规划,除了加强沉湖等现有15处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的保护与修复外,还将建设80个湿地类型公园、50个小微湿地。同时,依托江河湖岸建设水岸花溪,打造20个特色花卉公园、30个花漾街区、100条特色景观路、150公里城市环线、高架快速路月季花道、300公顷花田花海,让“湿地花城”成为武汉城市新名片。


蔡甸争创武汉首个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蔡甸区正着力建设“三个新城”:绿水青山新城、产城融合新城、生态风尚新城,力争在今年成功创建成武汉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素有“三分山、六分水、一分田”之称的蔡甸,2017年在全市率先获得省级生态区称号。


  • 绿水青山新城。全方位、全天候全要素地提升区域环境质量。重点是河流、湖泊的水质稳定改善、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万无一失;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对各类污染源实施科学、精准的治理。

  • 产城融合新城。以中法生态新城、中德合作典范园区为核心,打造产城融合实验体,引入生态、环保、节能等高科技产业,引领城区的绿色崛起。


  • 生态风尚新城。通过创建活动,潜移默化地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引导广大群众参与创建,共享“生态红利”,分享“绿色福利”。




黄陂两年内创建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


黄陂区将以构建“碧水、蓝天、青山、美区”生态格局为目标,实施“六大生态工程”,在2023年底前,创建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据黄陂区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黄陂区从三个方面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首先,进一步强化生态立区战略,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创建与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深度融合,坚持南部发展产业、北部保育生态的布局,形成现代化生态化的空港新城的创建模式,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其次,实施大手笔的生态治理工程,多方面筹集资金50亿元,实施生态环境质量工程、生态产业建设工程、生态景观建设工程、生态农村整治工程、生态人居建设工程、生态教育机制工程“六大生态工程”,着力解决一批环境短板问题,培植一批生态文明示范乡镇、生态文明示范村,进一步擦亮黄陂区“好山好水好风景”的靓丽名片。

第三是对照创建规划、创建指标,对标贯表,抓好指标的落实。针对35项创建指标,特别是存在短板的指标,精准调度、有效治理,确保各项指标持续稳定达标。


来源:长江日报

制作:刘毅 | 编辑:方丹 熊霞 | 责编:方军

出品:蔡甸区融媒体中心


您有新闻线索,请联系我们:

热线电话:027-84942678

投稿邮箱:2187431778@qq.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官方微博
智慧蔡甸
模板大全
智慧蔡甸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