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是品牌的生命线。为筑牢“丹江鲌”品牌根基,丹江口市坚持以好水养好鱼,用科技赋能生态、绿色、高效的智慧设施渔业体系建设,全方位保障产品品质。
5月13日,记者走进丹江口市均县镇寨河村的奔富智慧渔业基地,8000平方米现代化养殖车间内,59个直径8米、高2米的大圆桶整齐排列,当工人投喂饲料时,水面瞬间泛起阵阵水花,鱼群跃动显示高密度养殖的活力。这种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系统,正是科技赋能现代渔业的鲜活注脚。
丹江口市奔富智慧渔业基地养鱼车间。
“昔日‘百里万箱下汉江’的盛景,如今正通过科技创新转化为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双赢局面。”丹江口市水产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面对长江大保护和十年禁渔的时代命题,该市创新发展陆基圆池循环水、工厂化循环水、生态流道等智慧养殖模式,构建起现代化渔业产业体系。
陆基圆形池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核心在于高度集成的科技应用。该系统由地面圆形养殖池与尾水处理系统组成,形成闭环运作模式:养殖废水经底部排污装置进入处理单元,经净化后实现循环利用。奔富智慧渔业基地负责人算了一笔科技账:“单个8米直径鱼桶产能相当于5亩传统池塘,节水节地效率突破90%,真正实现零排放和高效养殖”。
丹江口市高低位生态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北京渔村生产基地)。
在龙山镇实溥兴渔业基地,科技赋能的维度更加立体。控制中心大屏上,水温、溶氧量、氨氮含量、pH值等关键参数的动态数据实时显现。“水质好,鱼的品质才会好。智能增氧系统可根据溶氧量自动启停,确保水体环境始终处于最佳状态。”该基地负责人说道。
更值得关注的是,该基地还部署了水下监测探头高清成像和精准追踪设备,可实时捕捉鱼群运动轨迹,工作人员可结合动态数据模型分析,提前预警鱼群健康风险。
丹江口市润航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
从“会呼吸的鱼桶”到“会思考的系统”,丹江口市将科技力转化为品质力的关键在于构建“生产有标准、过程可追溯、品质能保障”的全链条体系。
采访中,记者翻开几家渔业基地的电子养殖日志,每尾鱼的“成长档案”清晰可查:从鱼苗入桶时的体长体重,到每日投喂的饲料配方、渔药使用记录,再到捕捞时的营养物质检测数据,全部被录入智慧溯源平台。针对“丹江鲌”独特的鲜嫩口感,该市还制定了包含鱼肉纤维密度、鲜味氨基酸含量等在内的多项风味指标,让“好水出好鱼”从感性认知变为可量化的品质标准。
丹江口市裕水鲜智慧渔业养殖基地鸟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