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五四青年节。
1919年,青年的振臂一呼,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再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青年人一直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此前,有人用“垮掉的一代”来形容某些青年群体或者某些时代的青年,但在现实中,中国青年却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作出回答。
当前,世界之未有大变局情况下,青年要怎样答好时代之问?历史和身边的宜昌青年给出了答案。
时代洪流中的宜昌青年群像
他们是宜昌青年群像的代表。
我们先来看看刚刚发布的2025“湖北青年五四奖章”名单,6名宜昌青年榜上有名。
向亮亮,34岁,湖北楚寨发酵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作为一名返乡创业青年,他将祖传酒曲技艺与现代技术结合,打造出年产值超千万元的酒曲产业链。
刘晓杰,30岁,宜都市宜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他发起的“20㎡行动”等多个志愿服务品牌,推动筹款公益基金90万元,联动1200组家庭参与社区服务,累计服务超15万人次。
17岁的方宇翔是远安一中学生,虽因车祸失去双腿,却以板凳为支撑,以优异成绩考入重点高中,残缺的身体亦可绽放耀眼的精神之光。
36岁的周皓是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在医药研发领域带领团队攻克多项“卡脖子”技术,推动30余项新药研究,申报专利超百项。他引入AI工具优化药物设计,填补国内麻醉药物研发空白。
陈木兰,39岁,枝江市岛上书店主理人,她创办“岛上书店”,通过“点灯计划”为乡村儿童打造阅读空间,举办500余场读书活动,惠及3万余人。
叶立群,39岁,三峡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教授,他发表200余篇国际权威论文,聚焦工业废水治理,实现草甘膦废水的高效资源化利用。
他们有的是创业先锋,以产业振兴乡村;有的是公益创新者,用温暖点亮社会;有的是生命强者,以坚韧传递希望;也有科研领航者,用技术突破难题;有文化播种者,以书香滋养乡土;还有学术拓荒者,以绿色科技守护生态。
在长江之滨的宜昌,以他们为代表的宜昌青年一直以行动诠释着奋斗与担当,他们扎根不同领域,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属于这一代人的华章。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回望峡江大地,宜昌青年有着光荣的历史传统。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宜昌青年夏明翰,为了革命的理想信念,年仅28岁在汉口英勇就义。
宜昌第一位共产党员胡敌,1927年不幸被捕,英勇就义时,年仅30岁。
杨大兰、潘星兰,时任枝江县董市镇信用社桂花分社职工,1989年为保护国家财产与歹徒英勇搏斗,一人壮烈牺牲,一人身负重伤,年仅19岁。共青团中央授予他们“英雄青年”光荣称号,号召全国广大青年向“两兰”学习。
刚刚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参加国新办中外记者见面会的五峰农村客运司机邓兰舟,17年前就开始帮山区留守老人义务带货,那一年他23岁。
在各个历史时期,宜昌青年都肩负起“一代人”的历史使命。这一优秀传统,一代代宜昌青年在不断传承。 在此次获得2025“湖北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的4个宜昌集体中,我们欣喜地看到:
湖北三峡实验室在电子级磷酸、高性能蚀刻液等“卡脖子”技术攻关中取得一定成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专项、省重大专项等项目22项;
中船集团第七一〇研究所某水下装备研制团队青年技术攻关组攻克水下装备关键技术,填补国内关键领域技术空白;
湖北交投宜昌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峡江高山兰”志愿服务队,2024年抗冰除雪期间,为滞留的过往司乘提供热水供应、免费餐饮、临时休憩等服务,并组织人员清理车道积雪,确保道路畅通无阻,服务司乘7210余人次;
▲“峡江高山兰”志愿服务队温暖司乘回家路。图片来源:湖北交投宜昌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当阳市人民检察院青年工作部干警主导开发的“12309+老百姓家门口的检察院”群众工作智慧平台接收处理群众诉求千余件,相关案例获评新华网主办的全国“2024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相关经验做法荣获全省新时代“枫桥式工作法”先进典型。
更为欣喜的是这4个群体里,35岁以下的青年占比都在70%以上,最高达到了90%,青年人是这些集体的绝对骨干。
新时代的宜昌青年正肩负起自己的使命与担当。今日之青年,身处民族复兴的关键期,他们的生动实践,正是对这一时代命题的生动回应。
宜昌青年永不做垮掉的一代
近年来,社会上不乏对青年的质疑之声,但宜昌青年的故事有力证明:中国青年绝非“垮掉的一代”,而是“扛起责任的一代”。
他们以行动回应标签。从“躺平”“佛系”到“内卷”,舆论场中的青年形象常被片面化。然而,宜昌青年用实干打破偏见——他们中有人放弃城市高薪返乡创业,有人扎根实验室十年磨一剑,有人以公益为志业无私奉献。这些选择背后,是超越功利的精神追求,是对“小我”与“大我”关系的深刻认知。
他们以传承延续精神。中国青年担当从未断层,五四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每一代青年都在续写新的篇章。宜昌青年身上,既有老一辈艰苦奋斗的韧劲,又有新时代敢为人先的锐气。叶立群在科研中“板凳甘坐十年冷”,陈木兰以文化浸润乡土……正是对民族精神的当代传承。
他们以开放拥抱未来。全球化与数字化的浪潮中,中国青年既立足本土,又胸怀世界。周皓引入国际先进技术推动医药研发,三峡实验室对标“双碳”目标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他们以开放的姿态汲取人类文明成果,同时以中国智慧贡献世界。这种兼容并蓄的格局,正是中国青年走向未来的底气。
宜昌青年是当代中国青年的缩影。他们以科技赋能国家、以产业振兴乡村、以公益温暖社会、以文化滋养人心,在各自的战场上践行着“强国有我”的誓言。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但永恒不变的是青年与时代同行的担当。正如李大钊所言:“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
宜昌青年,永远不做垮掉的一代,因为他们始终在路上,始终是时代的脊梁。
来源:白龙岗纪事 制作:韩晓民 | 编辑: 熊霞 | 责编:方军 出品:蔡甸区融媒体中心
您有新闻线索,请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027-84942678 投稿邮箱:2187431778@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