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裁缝”李云飞:焊枪为“刃”淬炼“中国精度”

[复制链接]

弧光闪烁,中建钢构武汉厂车间里,李云飞手中的焊枪在钢梁上精准游走,银绸般的焊缝悄然成型。这位被工友称为“钢构最美焊花”的女焊工,用13年光阴在钢与火中淬炼出产业工人的传奇。




从“布裁缝”到“焊花”初绽




094056rv7gd0y5zd55nvj6.jpg


1988年出生于湖北鄂州农村的李云飞,曾是辗转于缝纫店、超市的“布裁缝”。24岁那年,她跟着父亲走进焊接车间。


初学焊接的日子堪称“炼狱”:眼睛被弧光灼得红肿,高温车间里裹着结满盐霜的工服,手臂爬满焊花烫伤的疤痕。但她骨子里的倔强从未退却——一本《电焊工工艺学》翻到卷边,连做梦都在琢磨焊道工艺。


2013年武汉中心项目中,面对70mm厚Q390钢材的焊接挑战,她每天三次攀爬2.4米高的钢管,用40斤焊丝完成11道完美焊缝。老师傅们竖起大拇指:“这丫头比男人还能扛!”




“钢构绣娘”:火线淬炼技艺巅峰




094056fhciws17yoh5o5oc.png


作为车间40名女焊工之一,李云飞的工位堪称“移动火炉”——工作服内汗如雨下,焊枪喷涌的烈焰炙烤着每一寸空气,她却在这“火炉”中将技术锤炼得愈发纯粹。2019年海峡两岸焊接技能竞赛上,李云飞以“单面焊双面成型”绝活斩获铜牌,成为湖北队唯一获奖女焊工。


而真正让她“一战成名”的,是马来西亚KLCC项目——面对强度达690MPa的超厚异形钢材,她和团队历经21次试验、14个昼夜鏖战,最终攻克技术难关,迎来了“通过相控阵探伤检测”的捷报。韩国专家竖起大拇指称赞道:“教科书级中国精度。”




智造时代的“焊将转型”:

让机器人学会“绣花”




094056oovedoemdovods3i.png


当传统焊工还在与焊枪较劲时,李云飞已投身智能制造。她参与研发的3D视觉焊接机器人能在曲面构件上焊出“立体缝”,效率提升40%。她说:“工匠精神不是固守传统,而是让老手艺搭上智能化的快车。”


她不拘泥于传统的方法,喜欢钻研创新金点子。她与团队耗时2年研发出H型钢智能生产线,工效提升15%,助力公司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她和团队首创的“提前喷涂防飞溅”工艺,申请专利7项,累计节支超800万元。研发的“冷丝复合埋弧焊技术”获武汉市技术创新奖。


“机器再智能,也得靠人给它装大脑。”她常对年轻焊工这样说。




焊花背后:铁娘子的柔情与担当




094056fjrwowsnvzqmn8rw.png


车间外的李云飞,藏着更柔软的牵挂。她用积蓄在鄂州城区买房,视频中看到父母在新家安享晚年、女儿伏案备考时,这位车间里的“铁娘子”红了眼眶:“焊好每一道缝,既是为家人,也是为不负公司的栽培。”


如今,李云飞已成为行业标杆,年轻焊工把她的工作室当作“技术急诊室”。但她始终铭记初心:“我是农民的女儿,公司把我从学徒培养成能站上人民大会堂的焊工,这份恩情比啥都重。” 


弧光中,李云飞的身影依旧穿行在钢架之间。从“布裁缝”到“铁裁缝”,她以13年坚守证明:“在中国制造的坐标系里,把平凡做到极致,就是最了不起的匠心。”这位女焊工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工匠精神——既传承技艺,更开创未来。



来源:蔡甸融媒记者 喻萌 周璜 邓捷

制作:吴梦 | 编辑:熊霞 | 责编:方军

出品:蔡甸区融媒体中心

版权声明:此文为原创作品,转载须获授权,否则视为抄袭侵权。


您有新闻线索,请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027-84942678

投稿邮箱:2187431778@qq.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官方微博
智慧蔡甸
模板大全
智慧蔡甸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