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蔡甸区政协七届三次会议上,吴月波委员关于《弘扬传统非遗民俗文化发展与传承》的提案,有力推动了区域非遗工作进程。当下,蔡甸非遗传承成效显著,正蓬勃发展。
蔡甸区历史源远流长,非遗文化积淀深厚,拥有45个非遗项目。其中,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伯牙子期传说》声名远扬,《贱三爷的故事》《五虾闹鲇》《南湖高龙》等6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扑蝴蝶》等7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以及31项区级非遗项目,从多元维度丰富了蔡甸非遗内涵,展现出蔡甸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强大生命力。
蔡甸积极融合传统与现代视听技术创新传播,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展示非遗魅力。如2024年传统节日期间,微信公众号推出的非遗展播以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线上展,拓宽了传播范围。同时,“非遗 + 节庆”模式使民众在非遗元宵节、端午节等活动中,通过静态展示、动态展演、现场展销感受非遗活力,让非遗融入生活。
与此同时,非遗宣传深入社区与校园。《蔡甸历史文化索源展》走进中学,一些非遗项目在小学设培训班,省级非遗项目《索河善书》《杨氏洪门拳》开展传承人培训并组织演出,“非遗在社区:非遗进万家”公益活动在社区火热开展,各类非遗培训班和青年夜校非遗课程备受欢迎,有效提升公众认同感与归属感,营造浓厚传承氛围。
活态转化成果丰硕。2024年,《蔡甸豆丝的制作技艺》等6项入选区级非遗名录,《香灸制作工艺》将参加特色旅游商品大赛,推动非遗资源向文旅产业转化。吹糖人登上央视频道,新农牛肉、蔡甸豆丝等参与各类活动,拓宽非遗美食产业发展空间,蔡甸非遗知名度稳步提升。
蔡甸区还扎实推进非遗文化资源挖掘,收集整理非遗项目,壮大传承力量。杨氏洪门拳传承人方启雄获评湖北省乡村和旅游带头人,南湖高龙传承人蒋太寿申报省级乡村工匠名师,激励更多人参与传承。
蔡甸区文化馆副馆长雷雯介绍,未来将构建“非遗 +”多元融合发展模式,推动“非遗 + 旅游”“非遗 + 产业”协同发展,让蔡甸非遗成为文化名片与精神标识,在传承创新道路上不断前行。
来源:蔡甸融媒记者 刘婷 陈轩
制作:吴梦 | 编辑:熊霞 | 责编:方军 出品:蔡甸区融媒体中心 版权声明:此文为原创作品,转载须获授权,否则视为抄袭侵权。 您有新闻线索,请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027-84942678 投稿邮箱:2187431778@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