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走进中法半岛小镇滨湖生态涵养带一期项目内(以下简称“生态涵养带一期”),草洲鹭鸣,野趣天成,一派生机勃勃景象。20日,长江日报记者获悉,坐落于武汉市后官湖东北角,总面积为0.5平方千米的生态涵养带一期完工。
初春时节,中法半岛小镇滨湖生态涵养带内樱花绽放。
中法半岛小镇三面临水、内部坑塘众多,是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生态资源最优渥区域。这个生态涵养带处于半岛小镇最末端,由水面和陆地构成。其中,天然湖湾位于生态涵养带的东西两侧,其陆地部分则以楔形半岛状深入后官湖。
生态涵养带是干什么的?武汉城发集团所属生态设计院项目策划中心副主任李茗柯解释,涵养带就是城市建设空间与生态空间之间的天然缓冲屏障。中法半岛小镇滨湖生态涵养带的作用,是将中法半岛小镇与后官湖隔开,即将人类活动与自然湿地巧妙融合,又互不干扰。
俯瞰中法半岛小镇滨湖生态涵养带
记者置身生态涵养带,被大自然的气息包围,“水下森林”摇曳起舞,鸟儿枝头啼鸣,微风送来阵阵花香,一个自然与功能共融的湿地涵养带已展露芳容。
“中法半岛小镇北高南低,生态涵养带处于最低点,所以湿地的营造并非易事。”李茗柯说,为了“养”出湿地的灵动,此次专门构建了2条排水廊道作为中法半岛小镇的排水路径,并将沿线的坑塘打通。这样一来,自然雨水可以通过排水渠注入生态涵养带的坑塘内。
俯瞰中法半岛小镇滨湖生态涵养带(局部)
有趣的是,相较于顺直岸线,该生态涵养带的水岸线形如“指缝隙”。这样曲曲折折的设计,实际拉长了水体的流动路径,让雨水变得更加干净。现场看到,层层净化后坑塘水清澈见底,水下植物随波摇曳,鱼虾穿行怡然自得,尽显生态诗意。
湿地是鸟类不可多得的栖息地。根据近一年监测显示,目前后官湖片区已经有43种鸟类,对比之前,增幅达到40%。特别是出现了黑翅长脚鹬(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线)、白鹭、黑水鸡、棉凫这些生态指标性物种。
“岛头的生态敏感区域有极为隐蔽的道路。”李茗柯介绍,这是特色探索路径,能够满足市民、游客亲近自然的需要,同时又能减少对动物的打扰。记者也在生态涵养带内发现了已经预留的动物通道。
中法半岛小镇滨湖生态涵养带景点——水泽和鸣,市民游客可利用艺术化喇叭聆听鸟叫蛙鸣。
“我们重塑了一个可持续的自然与功能共融的湿地涵养带。”项目建设方武汉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完工后,自然湿地、水系比例达3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82%。